神童取决于三岁前的培养
三生命宝宝贝
编辑
人们经常在一起对某人天赋的高低加以议论,但可笑的是,他们所谓的天赋并非通过对初生的婴儿进行测试的结果,因此得出这个婴儿是否具有天赋的论断;而是等孩子都四五岁甚至更大一点,等他们身上的某种能力表现出来之后,才据此断定他们天赋的高低,这种方法显然并不科学。所以往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假如一个曾有神童之誉的孩子长成一个凡人,人们就说:"他能成为神童全是训练出来的,他的天分原本就很平常,所以现在乏善可陈。"反之,如果一个自幼表现很普通的孩子后来表现很强的能力时,人们又会说:"有各种类型的天才,这位就是属于大器晚成那种类型的。"这样的无稽之谈只能让人觉得可笑,但是也隐约透露这样的信息:人们往往是在看到了孩子的发展之后,才将人的才能和素质联系起来,并根据以后取得的成就来判定人的天分。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短视的。其实说起来,像身体状况这类先天遗传,只能表明身体的生理条件。这方面的差异,确实是人降生之初就已经有的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文化和创造方面能力的高低。因为文化和创造方面的能力始于婴儿时期,此时成人既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也无法有意识地学习,这种能力是从孩子出生到两三岁这个短暂的时期里,通过生命力的作用,在潜在意识的帮助下获得的。这里所说的潜在意识是指人出生后能将记忆获得的信息的能力。人们从潜在意识的记忆力得到的知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从意识的记忆力所获得的。这种潜在意识在人越接近零岁的时候作用越强。我提倡的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核心的内容就是怎样尽量培养孩子的这种潜在意识,使它发展得更强。这种方法是利用环境让幼儿的潜在意识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可以使孩子的智力提高得让人吃惊。这并非全是我独创的,在日本其实很早就有早期的才能教育这种传统,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那些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贵族的后代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这种教育,也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例如中村敬宇才3岁就已经能读中国的《四书》,13岁的赖山阳就能写很好的汉俳,这些例子都很有说服力。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就收集了许多,在这里摘录一些,让大家有比较深的印象。在《大江匡房卿传》一书中,静腾方树写道:大江匡房4岁就开始读书了,这之后他的学习就更加勤奋了,这样他在8岁上就已经精通《史记》、《汉书》等中国典籍,11岁上,他跟着父亲的下属到土御门右府师房家拜访,他的父亲曾告诉过右府大江匡房已经会写诗了,对此右府不太相信,这次就想借机考考大江匡房,右府要求他当场赋诗一首,大江匡房稍稍沉吟了一下,立刻就以右府所出题目赋诗一首,这首诗词句秀丽。读了这首诗,右府很感动,觉得这种事非常罕见,于是把这首诗进呈给天皇,天皇读了龙颜大悦,下诏御赐大江匡房一笔赏金,以资鼓励。在自传《流配随笔》中,山路树行写过这么一段:
父母从6岁开始就教我读书,但因为自己比较愚钝,直到8岁才读完《四书》、《五经》、《七书诗文》。到11岁那年的春天,作平生的第一首诗《元旦》,诗人道春读了之后非常感动,亲自为此诗作了序,以示奖掖后生。在序文中他这样写:"幼少之作,会外感人。"并和了一首诗。在《太宰府天满宫故事》中,剑原一川写道:齐衡二年的初春,管公年方十一岁,一天夜里,月色朦胧,在月色掩映下,梅花绽开,父亲岛田对管公说,此情此景颇有诗意。你可即兴赋诗一首,管公闻之,援笔立至,写下《月夜》一诗,进呈父亲,诗曰: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怜金镜转,庭上玉芳馨。乃父读之,感动异常,断言此子前途未可限量。
上述的记载都说明,古代日本人比现代人更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有了辉煌的文明,我们现代人面对先人,应该觉得汗颜啊。急功近利的想法是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的大忌,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要将孩子培养成神童,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的,也正是我所极力反对的。
记得前一阵子有位家长找到我,因为他看到丰田根二在3岁的时候就能演奏诙谐曲,江藤骏7岁就能演奏协奏曲,对此非常羡慕。因此就带着3岁的儿子到我那儿,他说:"铃木先生,麻烦您看看我这孩子,鉴定一下他是否具有音乐细胞?"他的意思就是,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具有才能,就让他学习。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才能,那就算了吧。我对这位父亲的态度感到气愤,难道孩子要是不具备所谓天才,就不让他学习了吗?依我看,这样的家长即使是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效果也不会太好的,正是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是导致很多神童夭折的原因。这种急功近利的父母居然非常多,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很好的孩子,他的音乐素质很不错,练琴也非常努力;他的母亲有一天专门来拜访我,她却这样问我,"请问铃木老师,我的孩子到底能成才吗?"
我听过这种问话已有数百次之多,因此,我就想好好地劝劝她。
我笑着回答说:"不,您的孩子没法成才。"
"啊!什么,您--您的意思是……"
我的这番回答使那位母亲惊慌失措,话都说不利索了。
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啊,我深知这一点,这本来是对的,但是这种想法里往往隐藏着功利主义的教育态度。这就是:假如能学有所成,就让他继续学,不然就算了,省得又费精力又费金钱,甚至干脆就放任自流,正是对于这种谬误,我才开玩笑回答这位家长,看到她那副着急的样子,吃惊得说不出话,脸色也变得刷白,我就接着对她说:
"但是你的儿子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人。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儿子不能成才,就认为他没出息,就不让他继续学下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能不能成才这种想法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潜台词就是将来能否指望他光宗耀祖,甚至为自己养老送终这种不健康的想法。您应该明白,他是你的儿子,而不像冰箱洗衣机这类的用品,越使用才显得越有价值。是这样的吗?""话是这么说,哎呀,不过--但是……"看来她的思想还是没彻底转过弯来。于是我接着更进一步开导她:"身为父母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有一颗美好心灵的人,这就算是给他指明了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这已经足够了。假如再有别的要求就是不可取的,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健康成长,能拥有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这还不够吗?反之,如果孩子在你的培养下,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么孩子走的就会是另一条道路,那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看到孩子无法得到健康和幸福,我们的心里难道不会觉得不安吗?"
现在她总算听进去了,于是心悦诚服地说:"您说的太有道理了,铃木老师,我的确不是一个好母亲,请原谅我。"我笑着说:"现在,我可以回答你刚才的问题了。您儿子的小提琴学得很好,以后如果我们配合好,一起精心地培养他,帮助他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他一定会有所成就的。"遵循这样的思想,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计划要培养成音乐家还是画家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先制定一个目标,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点,目的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而高尚的人,孩子日后是要成为学者还是从政,或是经营企业,这个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去做。老卡尔·威特,这位早期教育的创始人;就是这样培养他儿子的。
反之,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成为音乐家或画家,把他培养成只会画画或音乐的人,他们都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人既然拥有这么奇妙的大脑,在我们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时候,无论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孩子的大脑先得到发育,此外还应该重视体育和德育。老卡尔·威特说过,人应当努力地全面发展,保持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否则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上一页
下一页
你当前的位置是<莫扎特风暴>第6 页 目录
返回育儿资源首页
|